德馨传
大明万历年间,江南水乡,烟柳画桥,河网纵横。在这繁华之地,有一座名为“清德书院”的学府,声名远播,不仅因其藏书丰富、师资雄厚,更因院长林逸轩那高尚的道德育人思想,如一盏明灯,照亮了无数士子的心灵。
林逸轩,出身书香门第,自幼饱读诗书,深受儒家思想熏陶。他生得眉清目秀,气质儒雅,举手投足间尽显文人风骨。早年,他游历四方,目睹了世间诸多不公与丑恶,心中便立下宏愿:要以道德为舟,育人为楫,渡天下学子于正道。
这年春日,书院新招了一批学子。其中有个名叫赵宇的少年,出身官宦世家,自恃家境优渥,平日里骄纵跋扈,不把旁人放在眼里。入学不久,便与同窗发生冲突,将一位寒门子弟的书箱扔进河里,还出言羞辱。此事传到林逸轩耳中,他眉头紧锁,深知若不加以引导,赵宇恐会误入歧途。
当日傍晚,林逸轩将赵宇唤至书房。书房内,书卷满架,墨香萦绕。林逸轩端坐在案前,目光温和却透着威严,示意赵宇坐下。
“赵宇,你可知今日所为,错在何处?”林逸轩轻声问道。
赵宇昂着头,满不在乎地说:“不过是个穷酸书生,与我作对,我教训他一下又如何?”
林逸轩微微摇头,起身走到书架前,抽出一本《论语》,翻到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那一页,递到赵宇面前,缓缓说道:“人皆有自尊,你今日羞辱他人,可曾想过若换作是你,会作何感想?道德,乃为人之本,若失了道德,纵有万贯家财、滔天权势,亦不过是空中楼阁。”
赵宇听后,脸上闪过一丝不屑,但见林逸轩神色严肃,也不敢造次,只是低头不语。
林逸轩见状,并未气馁,而是带着赵宇走出书院,来到城郊的一处破旧村落。村落里,房屋破败,百姓面黄肌瘦。林逸轩指着一位正在田间劳作的老者说:“赵宇,你看这位老者,虽生活困苦,却依然辛勤劳作,坚守着做人的本分。他虽无财富权势,却有着高尚的品德,令人敬重。而你,身在福中不知福,肆意践踏他人尊严,这与那恃强凌弱之徒有何区别?”
赵宇望着眼前的景象,心中渐渐泛起一丝波澜。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,脸上露出愧疚之色。
回到书院后,赵宇像变了个人似的。他主动向那位寒门子弟道歉,并帮他重新购置了书箱。此后,他勤奋好学,虚心向学,与同窗们相处融洽。林逸轩看在眼里,喜在心头,他知道,道德的种子已在赵宇心中生根发芽。
然而,平静的书院生活并未持续太久。这年,朝中宦官专权,贪污受贿之风盛行。江南地区的一些官员为讨好宦官,竟暗中勾结,增加百姓赋税,致使民不聊生。消息传到清德书院,学子们义愤填膺,纷纷要求上书朝廷,为民请命。
林逸轩深知此事凶险万分,稍有不慎,便会招来杀身之祸,甚至累及书院。但他更明白,作为读书人,当有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”的担当。于是,他召集书院师生,慷慨陈词:“吾辈读书,非为功名利禄,乃为天下苍生。如今百姓受苦,我等岂能坐视不管?纵使前路艰险,亦当义无反顾!”
学子们被林逸轩的话所鼓舞,纷纷表示愿追随他共赴难关。林逸轩挑选了十几名品学兼优的学子,与他们一同撰写奏章,详陈江南百姓之苦,揭露官员贪腐之行。奏章写好后,林逸轩亲自带着它,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。
一路上,他们风餐露宿,历经千辛万苦。到达京城后,林逸轩四处奔走,试图将奏章呈递给皇帝。然而,宦官势力庞大,他们暗中阻挠,将奏章扣下,还派人威胁林逸轩,让他放弃此事。
林逸轩毫不畏惧,他坚定地说:“吾心向道,岂会因威胁而退缩?纵使粉身碎骨,亦要将这民声传达给皇上!”
就在林逸轩陷入困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