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52章 女官条件(3 / 4)

屋内顿时议论纷纷。对面的姑娘们连忙应和:“对啊!你不说我都没发现不对,怎么改成十五岁了?从前十二三岁就能考,我前些年还跟家里人说,想效仿温大人去考女官呢。”

旁边的小姑娘却轻笑一声:“可得了吧!我阿娘说,从前女官考核是咱们官宦之女的镀金机会,如今女官得三十五岁才能出宫。你瞧温大人,就算做了女知州又怎样?还不是被困在宫里。再有能力,出不了宫也是白费。”

众人纷纷点头附和:“就是!也就那些在家不受待见、没什么依靠的女子才愿意去考。等到三十五岁出宫,都成老姑娘了,家里随便安排个鳏夫或是死了几任妻子的男人,想哭都来不及。也就那些不在乎世俗眼光的女子,才会去冒险。咱们可不能去,万一影响声誉,家里怕是要动‘沉塘’的规矩。”

“沉塘”二字如同一盆冰水当头浇下,几个小姑娘下意识缩了缩脖子,屋内鎏金香炉仍飘着袅袅青烟,却驱散不了骤然弥漫的寒意。

年长的姑娘望着众人苍白的脸色,叹道:“你们说得在理。十五岁及笄,哪家官宦千金不是早早就定下婚约?从前十二三岁开考,好歹能给那些没着落的姑娘留条活路。如今......”她摇了摇头,“这次女官考核,怕是声势大、实效小,最后不过选些略通文墨的妇人罢了。”

话音落下,几个原本眼神还透着几分跃跃欲试的姑娘,霎时间如被霜打的花朵般蔫了下去。

是啊,嫁人生子才是正途。进了宫做女官,既不是皇帝妃嫔,可不就是任人拿捏的浮萍?

女官制度自开国便有,可这百年来,也就出了一个温大人,她们哪有那样的运气和本事?

而年长的姑娘虽嘴上说着女官的诸多难处,可眼底那簇火苗却倔强地跳动,与身旁垂头丧气的姐妹们形成鲜明对比。

她捏着茶盏,时而蹙眉思索,时而轻咬下唇,像是在与自己较劲,又像是在努力说服自己刚才说的话。

旁边眼尖的小姐妹捅了捅她的腰肢,促狭笑道:“周姐姐莫不是在盘算哪家郎君?瞧这出神的模样,莫不是春心动啦?”

这话一出,几个姑娘立刻凑了过来,珠翠相撞叮当作响,将方才女官的话题彻底抛诸脑后,毕竟对于她们这个年纪的官家千金而言,婚事才是眼下最要紧的。

周姑娘如梦初醒,面上泛起一抹薄红,正要辩解,李家小妹已挽住她的胳膊晃了晃:“姐姐莫要害羞!你们周家可是四品官家,定能寻个才貌双全的佳婿!”

话音未落,又有姑娘突然拍着大腿,神色愤愤:“说起婚事,周姐姐,你那继妹最近可闹得满城风雨!听说她放话非吏部侍郎温家的嫡孙不嫁?”

“可不是!”另一人跟着冷哼一声,“也不掂量掂量自己!周姐姐尚未出阁,她一个继室所生的、竟敢觊觎侍郎家公子!人家早和伯爵府的嫡女订了亲,就算给人做妾,怕是都嫌她出身低微!”

众人你一言我一语,嘲讽声中夹杂着银铃般的笑声,将雅间的气氛搅得愈发热闹。

周姑娘望着姐妹们七嘴八舌的模样,神色人有些恍惚,她虽是周家嫡长女,可亲生母亲早已离世,自父亲续弦那日起,看似平静的宅院里,暗流便从未停歇。

继母人前将她搂在怀里,絮叨着"都是我的儿",眉眼慈和,可转过身去,分给她的月例银子总要少几分。

幼时她也曾哭着扑进祖母和父亲怀里告状,却换来父亲杖责时的一句"孝道为大",竹杖落在身上的闷痛与继母假意求情的声音,至今还在耳畔回响。

后来她渐渐学会了收敛锋芒,将委屈碾碎了和着胭脂吞下,在众人面前永远端着嫡长女的温婉姿态。

可那继妹却愈发大胆。晨起请安时,对方垂眸福身,发间新得的珍珠钗子晃得刺眼,嘴里唤着"长姐",却故意踩住她曳地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