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62章 臣等正欲死战,陛下何故先降(1 / 2)

如今这个局面和历史有些类似,却也有很大不同。

首先,伐蜀主帅不是钟会。

在夏侯献看来,钟会是姜维的“天选之子”。

为什么这么说呢?

首先,策反成功需要对方将领满足一系列极其苛刻的条件,而钟会几乎是唯一符合所有条件的人。

其一,极高的权力和地位。

策反一个低级将领毫无意义,这个人必须能控制整个在蜀的魏军。

历史上的钟会是“镇西将军、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”,是整个伐蜀之战的最高统帅。

在他兼并了友军部队(诸葛绪)、陷害邓艾之后,整个蜀地能够有权力调动大军,发动叛乱的人,只有他。

其二,巨大的个人野心和虚荣心。

钟会出身名门,自视极高,功名心极重,姜维正是看准了他“功高震主,必不自安”的心理。

其三,缺乏深厚的军中根基。

钟会长期在司马昭身边做智囊,在军中缺乏威望。这意味着他一旦想造反,只能依靠外部力量,这使他不得不与姜维合作。

反观如今的伐蜀将领,无论是邓艾、夏侯霸还是王基,都没有这样条件。

可以这么说,如果主帅不是钟会这样一个集极高权力、巨大野心、薄弱根基于一身的人,姜维策反的计划根本无从谈起。

所以姜维,你现在会做些什么呢。

................

一只春莺扇动翅膀,离开树梢。

山花点缀着远处青山,大剑溪自山中飞流直下,一副春意盎然。

溪水流入涧谷,密密麻麻的浮尸随着水流缓缓晃动。

溪侧破损的栈道与满是断箭、碎石的那条甚至称不上山路的陡壁,与这春色形成鲜明的对比。

春莺在高空盘旋,飞上山脊。

目之所及,是一座接一座的军营,有人在修理着营前的工事,有人在搜集箭矢、石块,有人在伐木,有人在巡逻。

后世有诗云:“剑阁峥嵘而崔嵬,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”。

当然,“一夫”只是夸张,但有个几千兵,只要不犯错,必能教十万大军碰得头破血流.....何况现在,这里有仅四万蜀汉精锐。

“来参军!”

正在视察工事的来忠停住脚步,看向那名军士,表情急切地问:“可是成都有消息?”

军士摇头道:“是卫将军唤您前去。”

“哦。”来忠捋了捋短须,道:“我这就去。”

军士拱手离去。

来敏站在原地沉思少许,转身向营中走去。

到了帐外,他本欲直接进去,却听到里面传来一阵对话,那先是一道苍老的声音。

“伯约,如今武乡侯兵败身死,邓艾距离成都不过十余里,成都危在旦夕啊,要我说还是速下决心,发兵回援!”

“不是我不愿回援。”

姜维皱眉捋须,踱了几步。

在得知邓艾突然出现成都南边的武阳时,姜维就一边死守剑阁,一边观望。

后来得知赵统兵败,诸葛瞻身死的消息,廖化、姜维依然不动。

他有担忧,也有恼火。

他不知道东线到底是怎么守的,怎么就被人一路打到家门口了?

不过现在他真的分身乏术,无力分心去别处战场,沉思一阵,他回头道:

“老将军你也看到了,剑阁下的魏军疲态已显,前几日的攻势远不如起初那般,近几日又接连休整不战,再熬下去,先撑不住的是魏军。”

“我是担心,分兵撤出战场会给魏军希望,若他们咬牙坚持,那我军苦守剑阁一个多月将毫无意义。”

“只要我将此处的魏军拖垮,战局便还有回缓的余地,届时再